回顾2024上半年,港股IPO新股数量同比增长约五成,但融资额仍处于过去十年以来低位,总计有半数新股首日破发。与此同时,香港交易所陆续推行有利于提升港股流动性的新政策,例如港币-人民币双柜台交易模式与配套机制。而证监会对海外上市申请企业的备案陆续推开与完成,也鼓励近100家公司赶在年中前递交港股上市申请表。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能够在波动市场中坚持长期主义?如何捕获潜在的成长股?如何兼顾好投资回报与赋能上市公司?
第一财经观察网专访了创盛亚洲投资集团执行董事温文浩
创盛亚洲投资集团作为一家单一家族企业以及国际投资机构,创盛亚洲投资集团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家族出资人早年经营国际石油大宗商品贸易等传统实业,目前在各大金融市场及资产类别上都有布局。在中概类资产与中国业务层面,集团专注港美股资本市场。我们在2024年初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就指出,对中概股的未来发展保持信心。现在我们做多中国长期结构性趋势策略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建立中概业务团队的初心。
展开剩余67%创盛亚洲投资集团核心投资底层逻辑:
内在价值:价值投资认为每一个投资标的,如股票、债券、房产等,都有其内在的、客观存在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基于该资产未来所能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当前的数值。 安全边际:我们只在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才会买入,这种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就是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提供了一定的保护,降低了投资风险,即使对内在价值的估计存在一定误差,创盛亚洲投资集团仍有可能获得收益。我的投资原则
能力圈原则:我只在自己熟悉和能够理解的领域内进行投资,避免盲目涉足不了解的行业或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投资标的的内在价值,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独立思考原则:不应盲目跟随市场热点或他人的建议,而应基于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形成独立的投资判断。避免受市场情绪的影响,在市场恐慌时不盲目抛售,在市场狂热时不盲目追高。分析方法
基本面分析: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行业前景、竞争优势、管理团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包括分析公司的营收、利润、资产负债表、现金流等财务指标,以及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品牌影响力、技术创新能力等非财务因素。 宏观经济分析: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对投资标的的影响,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变化、政策法规等。宏观经济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因此在进行价值投资时需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对于投资上市公司而言,我们认为IPO是目前最佳的时机,评估逻辑是,我们能够在不影响二级市场价格情况下确保一次性建立大仓位;这个阶段的企业是资本市场新人,投资集团的专业价值能最大化。
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股价遵循公司的基本面波动。因此,如果能够找到营收、利润和现金流持续增长的公司,长期来看,公司股价也会随之持续增长,这一理念引导我们成为长期投资者。分析这些成功企业的底层特征可以发现,经营增长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驱动力,所有权结构、控制与管理团队也会十分影响企业能否成功。因此,在研究公司时,我们除了研究财务报表等常规指标,也要尽可能去和公司创始人、管理团队进行深入交流。不仅要了解他们的经营理念、未来规划,而且要关注创始人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创业驱动力、企业文化等。
我们的投研框架中,有一部分就是关于企业文化。我们也发现,由创始人或者家族来管理的企业往往能在关键节点好的决策,让企业长期拥有更好的表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在过去很多年,我们常对企业说,“虽然你们公司有机会去获得短期业绩的爆发,但很高兴于你们把钱放在了对企业未来长期发展更有帮助的领域。因此即使短期利润受到影响,我们也有信心和耐心支持管理层和公司。”
创盛亚洲投资集团对被投企业的战略赋能有大部分体现在二级市场的资本运作上。如果将上市视为企业的新起点,那么可以把集团看作是二级市场的“风险投资机构”。例如协助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实施员工股权激励、协助通过增发与配股扩大流动性等。与作为企业上下游的传统战略投资方不一样,我们的独特资源来自于资本市场,包括投资人关系、金融工具储备、金融机构网络等,既在做财务投资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战略价值。我们的市场号召力有助于被投企业的投资价值传播与交易活跃度。当然,我们在产业端和政府端的网络储备也能为企业带来业务端的直接赋能。
未来创盛仍旧会集中关注企业首次IPO的战略配售以及被投企业的兼并收购。
发布于:上海市下一篇:没有了